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卓版 > 产品展示 > 王树声为什么可以力压许世友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

产品展示

王树声为什么可以力压许世友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

发布日期:2024-11-18 19:32    点击次数:191

引言:

1955年,在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后的国务院授衔仪式上,粟裕等一众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当时,许世友作为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位曾在济南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对此结果似有不解。他找到周总理询问原委,总理只说了一句"粟裕才是大将"。然而,同为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王树声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让许多人不禁疑惑:同样是红四方面军的元老级人物,为何王树声能够力压许世友,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是资历使然,还是战功使然?抑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一、黄麻起义时期的地位差异

1926年深秋,湖北麻城县一带,革命的火种正在悄然孕育。王树声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他组建了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当时的麻城县,地主武装势力强大,经常对农民进行压迫和欺凌。

在一次重要战斗中,王树声指挥农民自卫军击退了万余名地主武装的进攻。这次战斗中,农民自卫军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是佯装后撤,引诱地主武装深入,随后从侧翼发起突袭。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农民自卫军追击敌人20余公里,毙伤俘敌3000多人,这一战极大地打击了当地地主武装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许世友的经历则颇具传奇色彩。8岁时,许世友就被送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在寺中苦练武艺8年,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善战的军事指挥员打下了坚实基础。离开少林寺后,许世友先是在吴佩孚的部队当兵,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任连长。到1927年时,许世友担任乘马岗六乡义勇军大队长兼炮队队长,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1927年9月,王树声领导了"九月暴动",这次行动为后来的黄麻起义奠定了重要基础。两个月后的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王树声作为麻城县农民自卫军队长,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起义中,他担负着阻击河南援敌的重要任务,以确保主力部队顺利攻打黄安城。

王树声的部队在通往河南的要道上设置了多处伏击点,采用分散阻击的方式,成功延缓了援敌部队的增援速度。这一策略为主力部队攻城争取了宝贵时间。而许世友则在黄麻起义中担任基层指挥员,率领部队参与了对黄安城的进攻。

起义成功后,由于部队遭到敌人的分割包围,许世友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在这段时期,他不得不暂时隐藏在一座偏僻的寺庙中。直到王树声派人找到他,他才重新回到革命队伍,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一队。

从起义前的职务对比来看,王树声作为县级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者,统领着数千人的部队,而许世友则是乡级武装力量的指挥官,带领数百人的队伍。这种地位和职务的差异,在黄麻起义后的部队改编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1928年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时,王树声被任命为第一队党代表,而许世友则是一名普通战士。

二、红军时期的职务演变

1928年春,鄂东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行了重大改编。原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经过整编后,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31师。在这次改编中,王树声被任命为第31师第91团政治委员,这是他在红军时期担任的第一个正式职务。

与此同时,许世友也凭借其在几次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善战,被提拔为连长。在一次对阵国民党军的遭遇战中,许世友率领全连突破敌军封锁,为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这次战斗后,许世友被提拔为营长。

1929年底,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在这次重大军事调整中,王树声因其在鄂东军事行动中表现出的出色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4军军长。这一任命使他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之一。而许世友则在这一时期担任团长职务。

1930年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在攻打通江县城的战斗中,王树声指挥第4军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他命令主力部队在城东佯攻,同时派出一支精锐分队从城西的薄弱环节突入,最终一举攻克了这座重要城市。

这一时期,许世友在担任团长期间也打出了赫赫战功。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他带领全团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激战,最终突出重围,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次战斗中,许世友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在战斗中负伤。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新一轮的部队调整。王树声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开始参与更高层次的军事指挥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制定了多个重要的军事计划,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1935年西路军时期,王树声担任西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全面负责西路军的军事指挥工作。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协助徐向前等人指挥部队,与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西路军最终遭受重创,但王树声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这一时期,许世友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担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第89师师长。在西路军的行动中,他率部多次突破敌军封锁,完成了多次艰巨的军事任务。特别是在永昌保卫战中,许世友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从红军时期的职务演变来看,王树声始终担任着比许世友更高一级的指挥职务。从最初的政委到军长,再到参谋长,王树声的军事指挥经历更加丰富,指挥层次也更高。这种职务的差异,也反映了两人在红军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同。

三、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

1935年,川陕苏区面临着空前的军事压力。在这个关键时期,王树声在川陕苏区的军事指挥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在指挥第四方面军作战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堡垒战"的战术。这种战术是在山地环境中建立互为依托的防御工事,形成连续的防御体系,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优势。

在通江保卫战中,王树声设计了一个精妙的防御体系。他命令部队在主要山头构筑工事,并在各个山头之间建立交叉火力网。当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时,这种布防使敌人陷入了被动。在一次重要战斗中,敌军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进攻,但在这种防御体系面前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撤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树声被派往华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在这里,他对游击战术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他提出了"蚂蚁战术",即将部队分散成小股力量,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活动,但在需要时又能快速集中兵力打击敌人。这种战术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困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树声在华北期间与刘伯承进行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在1938年的一次重要行动中,他们联合指挥部队,对日军的一支辎重部队发动突袭。这次行动采用了"两面夹击"的战术,一方面切断了日军的退路,另一方面又阻击了其增援部队,最终全歼这支日军部队。

而在这一时期,许世友则主要活跃在华东地区。他在鲁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创造了许多精彩的战例。在一次战斗中,他指挥部队伪装成商队,成功突入日军控制的县城,一举端掉了日军的指挥部。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为后来的华东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1940年,王树声在冀中平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他组织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负责攻打正太铁路沿线的日军据点。在这次行动中,他采用了"化整为零,以小搏大"的战术。部队分散成若干小股,同时对多个据点发起进攻,成功瓦解了日军的防御体系。

在与高级将领的合作方面,王树声表现出了出色的协调能力。他不仅与刘伯承配合默契,还与徐向前、陈毅等将领都建立了良好的军事协作关系。1941年,他参与制定了华北根据地的军事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后来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这一时期的军事实践,使王树声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不仅精通正规战,在游击战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的多项战术创新,都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特别是他总结出的"堡垒战"经验,后来被红军在多个战役中成功运用。

这些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体现了王树声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的全面才能。从正规作战到游击战争,从独立指挥到协同作战,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这些贡献,为红军和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树声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在这一时期,他参与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1946年6月,他在郑州战役中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先以一部分兵力吸引国民党军主力,而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增援部队,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同期,许世友在华东战场上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在胶东地区,他指挥部队采用"四面开花"的战术,同时向多个国民党据点发起进攻,迫使敌人分散兵力。这种战术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还为后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7年夏季,王树声在豫北战役中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战术方案:先以小股部队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而后主力部队从侧翼发起突击。这次行动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解放军在豫北地区的战略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年的下半年,许世友在山东战场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他采用了"分进合击"的战术,将部队分成多路,从不同方向向敌军发起进攻。这种战术使敌人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在淮海战役中,王树声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他在战役中负责指挥黄百韬部队的围歼战。通过精心布置,他将敌军主力引入预设战场,然后实施合围。这次行动歼敌七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许世友则在华东战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孟良崮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采用"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分散成小股,渗透到敌军后方。这种战术不仅扰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还切断了其补给线,为主力部队的围歼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初,王树声在平津战役中再次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通过围困消耗敌军实力,最终促使天津城内的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这种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重大胜利的战术,体现了他成熟的军事智慧。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许世友参与了渡江战役。他在这次战役中负责指挥一支突击部队,采用"小股先渡,大军随后"的战术。这种战术有效降低了渡江时的伤亡,为解放军顺利突破长江防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军事战术的运用来看,王树声和许世友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指挥风格。王树声善于运用大规模部队,擅长指挥正规战,特别是在围歼战中表现突出。而许世友则更擅长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游击战和突击战中有出色表现。这两种不同的战术风格,在解放战争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两位将领的军事才能,也反映出解放军在战术运用上的成熟和进步。从运动战到围歼战,从小规模战斗到大型战役,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军事行动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建国后的军政职务变迁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第二野战军副司令员。在这一时期,他主要负责部队整编工作。1950年初,他组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部队整编方案,将原有的游击队伍改编为正规部队,为建立现代化军队奠定了基础。

同年,许世友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他在这一岗位上主要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华东军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训练,特别是在海防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组织沿海部队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提高了部队的海防作战能力。

1952年,王树声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他着重加强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他提出了"训练必须贴近实战"的理念,组织部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特别是在1953年的一次联合军演中,他创新性地采用了"蓝军"对抗的形式,提高了演习的实战性。

这一时期,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在军区建设中特别注重部队的技术装备更新。1954年,他组织了山东军区首次机械化部队演习,展示了现代化军队的新面貌。在他的推动下,山东军区的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王树声被授予上将军衔,许世友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次授衔体现了两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和贡献。同年,王树声还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开始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防建设工作。

1956年,王树声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建议。他强调要重视技术兵种的发展,提高部队的科技含量。这些建议后来被纳入军队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年,他还参与制定了《军队院校教育条例》,为军队人才培养制定了系统规范。

1958年,许世友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他特别重视部队的实战训练。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结合"训练模式,即将理论学习、技术训练和实战演练相结合。这种训练模式在南京军区得到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1959年,王树声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军事教育改革。他推动建立了系统的军事理论研究体系,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军事教材。特别是在战役学教学方面,他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战役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1960年代初,许世友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他在这一时期特别注重部队的后勤建设。他提出了"战备物资前移"的概念,建立了分层次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这一创新做法提高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到了1960年代中期,王树声和许世友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树声在军事教育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许世友则在部队实战训练和后勤建设方面做出了创新。他们的工作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两人的军政职务虽有变化,但都始终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他们的职务变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建设的不同阶段和重点,也体现了军队领导体制的不断完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